close

悶熱的午後,豪大雨欲來而沒來,
我和兩位久未見面的朋友相約小聚;
用完簡餐,一位要去梨山品茶,另一位要回大甲度週末,
我們比原先預期的時間提早解散,看看鐘點,還很早,
我想自己再喝個下午茶才回家。

驀地轉頭發現,餐廳門邊貼有「新書發表會」的海報,
一股好奇感覺湧上心頭,於是循著說明前去看個究竟。

這是一場讓人感覺蠻精緻的小型會議,現場出席的人並不多,
新書名為「世紀之足跡─台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」,
主持人是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陳鵬仁教授,也是本書編者之一,
另一位編者是台北市留日同學會總幹事王雪娥女士。

看來我有了一個美麗的邂逅,
但是前半段時間沒有趕上,真是損失。
出席者除了兩位編者以外,
還有幾位現身說法的書中人物與家屬,其餘就是記者。
讓我納悶的是,出席的記者幾乎都是日本派駐台北的記者,
而本地記者聽說只有一位平面媒體記者前來捧場。
難道真如傳言,本地記者都已習慣躲在冷氣房裡編故事,而不需出外採訪?

日本記者確實很敬業,光是從旁看他們提問題的態度,
就讓人感覺很用心,我真是開了眼界。
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這也是一場有點寂寞的發表會,
沒有一般在大型場地舉辦簽名會的熱鬧氣氛,
讓我不免為作者、出版者叫屈。

本書在「前言」與「後記」之間,共分五篇,另有三份珍貴的附錄資料:
第一篇到第四篇,都是以珍貴的照片敘述歷史,
第五篇則是「個人回憶」,由當年的志願兵長輩述說歷史的片斷,
另外,本書最前面還附有幾位日本前任官員、現任眾議員等政要的獻辭。

根據陳教授的說明,這批志願兵前後共有六期,約為1萬1千人;
第一期有1千人,1943 年進左營訓練所受訓,
六個月後結訓,其中三分之一留在台灣各地,
三分之一派到日本,還有三分之一被送到菲律賓作戰。



如果把這本書當成史料,倒是蠻值得收藏的紀念冊,
尤其是陳教授花時間與心血收集的三份附錄,
有系統的紀錄了日本海軍當時各艦隊領導人名單,
對於有心研究的學者來說,相當珍貴。

本書由致良出版社出版,
無論在資料的蒐集上,或者內容的編輯上,
都可以看出相當下工夫;
倒是細微的瑕疵也在所難免,
譬如史料(照片、文章)最需要的年代,有些並沒有附上,
而且看得出,出書似乎有些匆促,錯字不少,都沒有校對正確,
此外,「個人回憶」部份的目錄與內容並沒有銜接得很好。

資料的收集多少呈現了時代的足跡,也反映出當時人民的遭遇,
同時還能夠讓我們對上一代的辛酸,有著更深層的體會;
而對我來講,無意間賺到了一個「有文化氣息」的午後時光,
真的是福氣啦。



後記(2007.6.7)

從新書發表會迄今,也過了半個多月,
我總不經意的會想了解這項消息是否見報,
也到過出版社的網站逛了幾次,
奇怪的是,報紙沒有報導也就算了,
就連這個出版社的網站也沒有本書的廣告,
真是讓我納悶。

正好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今天在媒體的一片矚目中,
赴靖國神社追思胞兄李登欽,
這項消息和本欄沾了一點兒邊,
於是我貼上相關照片,聊做紀念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lodyyo2013 的頭像
    melodyyo2013

    喜當樂齡族

    melodyyo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1) 人氣()